首页 » 专业见解 » 全身肌肉疼痛的疾病指南:从诊断到管理

全身肌肉疼痛的疾病指南:从诊断到管理

全身肌肉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本文将详细介绍与全身肌肉疼痛相关的疾病,包括其诊断方法和管理策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1.炎症与免疫相关疾病

纤维肌痛综合征

纤维肌痛综合征以慢性广泛性疼痛为主要特征,疼痛常累及颈部、肩部、背部、臀部等多个肌群。患者会感到全身肌肉僵硬、酸痛,按压特定压痛点时疼痛加剧。此外,还常伴有严重疲劳、睡眠障碍、认知问题(“纤维雾”)、头痛、肠易激综合征等症状。该疾病的发病与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信号处理异常(中枢敏化)有关,影响约 2 – 4% 的成人,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风湿性多肌痛

多见于 50 岁以上人群,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颈、肩胛带、骨盆带等近端肌群疼痛和僵硬,严重时影响肢体活动,导致穿衣、梳头、上下楼梯困难。疼痛早晨或休息后加重,活动后稍有缓解。部分患者伴有发热、体重下降、乏力等全身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肌肉萎缩。诊断时常见血沉(ESR)和 C 反应蛋白(CRP)显著升高,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显著。

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发全身肌肉疼痛:

  • 类风湿关节炎: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不仅有关节肿胀和疼痛,还会导致全身肌肉疼痛,发病机制与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相关。
  • 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影响多个器官和系统,患者除皮疹、关节疼痛外,常伴有发热、疲劳和全身肌肉疼痛等症状。
  • 多发性肌炎 / 皮肌炎:主要累及横纹肌,呈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非化脓性炎症病变,可能伴有或不伴有皮肤损害。患者常出现四肢近端肌肉无力、疼痛和压痛。

炎症与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全身肌肉疼痛特征比较:

疾病名称主要疼痛部位特征性症状诊断指标
纤维肌痛综合征全身广泛性疼痛,多个压痛点疲劳、睡眠障碍、认知问题临床标准,排除其他疾病
风湿性多肌痛颈、肩胛带、骨盆带晨僵严重,活动后缓解ESR 和 CRP 显著升高
类风湿关节炎小关节对称性疼痛,全身肌肉关节肿胀、畸形,晨僵类风湿因子阳性,抗 CCP 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和肌肉广泛疼痛面部蝴蝶斑、光过敏、多系统受累自身抗体检测(ANA、抗 dsDNA 等)
多发性肌炎近端肌群为主肌无力、肌酶升高肌电图异常,肌肉活检确诊

2.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导致全身肌肉疼痛的最常见原因,多种病原体可通过侵犯肌肉组织或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肌肉不适。

病毒感染

多种病毒感染可引起显著的全身肌肉疼痛(肌痛)。流感病毒感染后在呼吸道大量繁殖,释放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释放炎症介质,引起全身肌肉酸痛,尤其是四肢和腰背肌肉。患者常伴有高热、头痛、乏力、咳嗽、咽痛等症状,高热使身体代谢加快,乳酸堆积,进一步加重肌肉疼痛。新冠病毒感染也有类似流感的肌肉疼痛症状。其他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 病毒引起)和登革热病毒感染也会导致严重的全身肌肉疼痛,登革热有时被称为 “碎骨热”,因其极度的肌肉和骨痛。

细菌感染

  • 莱姆病: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通过蜱虫叮咬传播。可引起游走性肌肉疼痛、关节痛和特征性的皮肤损害(游走性红斑)。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慢性关节炎和神经系统并发症。
  • 脓毒症:细菌进入血液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表现为高热、寒战和剧烈全身疼痛,是医疗急症,需立即治疗。细菌毒素和机体炎症因子共同作用导致肌肉组织损伤和疼痛。

感染后肌肉疼痛与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细胞因子)释放有关,这些物质刺激肌肉中的痛觉神经末梢产生疼痛感。病毒感染后有时会出现病毒感染后肌痛,即使感染清除,肌肉疼痛仍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可能与免疫系统持续激活或病毒诱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3.代谢与内分泌疾病

新陈代谢和内分泌功能障碍可通过多种机制引发全身肌肉疼痛,这类疼痛进展缓慢但持续,需针对原发病治疗才能有效缓解。

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对维持正常肌肉功能至关重要。甲状腺激素不足时,粘多糖在肌肉组织沉积,引起肌无力伴酸痛。患者常感觉肌肉僵硬、疼痛和痉挛,活动后明显。其他症状包括疲劳、体重增加、怕冷、皮肤干燥和便秘。甲状腺功能减退在成年女性中的发病率约为 2%,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测(TSH、T4)可诊断,补充甲状腺激素治疗后肌肉症状通常能够改善。

糖尿病神经病变

长期高血糖损伤周围神经,可能引发肢体麻木、刺痛或广泛性疼痛,疼痛呈烧灼感或针刺感,夜间可能加重。糖尿病肌肉疼痛机制包括微血管病变导致神经血流供应减少、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积累直接损伤神经,以及代谢异常引起的神经传导功能障碍。严格控制血糖是关键治疗手段,辅以神经营养药物和止痛治疗。

电解质失衡

低钾血症(钾离子过低)、低钙血症(钙离子过低)或低镁血症(镁离子过低)等电解质紊乱会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异常,表现为肌肉痉挛、僵直和疼痛。常见于大量出汗、腹泻或饮食不均衡者。电解质参与肌肉收缩和神经传导关键过程,失衡会使肌肉无法正常松弛,导致持续收缩和疼痛。长期使用利尿剂、肾脏疾病或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患者风险较高。

维生素 D 缺乏

维生素 D 不仅影响钙磷代谢,也对肌肉功能有直接影响。维生素 D 缺乏会导致近端肌肉无力、疼痛和平衡功能下降。老年人由于皮肤合成维生素 D 能力下降和户外活动减少,风险尤其高。维生素 D 通过其在肌肉细胞上的受体调节肌肉收缩和蛋白质合成,缺乏时这些功能受损。

骨质疏松症

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群,骨量大量丢失、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强度下降,身体通过肌肉持续收缩维持骨骼稳定性,进而引起肌肉疲劳和疼痛。疼痛常以腰背部最为明显,并逐渐向全身扩散,严重时可能出现身高变矮、驼背,甚至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

4.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损伤可导致多种类型的全身肌肉疼痛,这类疼痛通常伴有感觉异常或运动功能障碍,需要神经科专科评估和管理。

多发性硬化症

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免疫系统异常攻击神经纤维的髓鞘保护层,导致神经信号传导异常。多发性硬化症可导致全身疼痛,尤其是在疾病活动期,表现为感觉异常、肌肉无力和平衡障碍等。疼痛可能是由于神经本身损伤(神经病理性疼痛)或由于肌肉痉挛和僵硬引起。疼痛形式多样,包括持续性灼痛、刺痛、撕裂痛或痛性痉挛。

周围神经病变

多种原因可导致周围神经损伤,引起广泛性肌肉疼痛和感觉异常。常见原因包括:

  •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最为常见,通常表现为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
  • 酒精中毒性神经病:长期过量饮酒导致 B 族维生素缺乏和酒精直接神经毒性。
  • 营养缺乏性神经病:特别是维生素 B1、B6、B12 缺乏。
  • 副肿瘤性神经病:恶性肿瘤远程效应导致的神经损害。

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通常描述为灼烧感、针刺感或 “电击样”,夜间常常加重,可能伴有感觉减退或异常感觉(感觉过敏)。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

一种罕见的慢性疼痛状况,通常影响肢体,但可能扩散到更广泛区域,特征是持续性的剧烈烧灼痛、异常性疼痛(非疼痛刺激引起疼痛)和痛觉过敏(对疼痛刺激反应过度),伴有自主神经变化(如皮肤颜色、温度变化和水肿)。

5.遗传性肌肉疾病

某些遗传性肌肉疾病可能导致肌肉功能异常,表现为肌肉疼痛、无力和其他症状,这些疾病通常与基因突变导致的肌肉结构或功能异常有关。

横纹肌溶解症

一种潜在危及生命的疾病,由于肌肉组织快速分解,释放肌红蛋白和其他肌肉内容物进入血液。症状包括剧烈肌肉疼痛、无力和茶色尿(因肌红蛋白排泄)。常见原因包括极端运动(如平时不运动的人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挤压伤、高热、代谢性疾病和某些药物。有些人存在遗传易感性,如贝克型肌营养不良患者,其肌肉抗肌萎缩蛋白先天不足,使肌肉细胞特别脆弱,在剧烈运动后更容易发生横纹肌溶解。临床数据统计显示,合并遗传性肌病的患者发病风险是常人的 5 至 8 倍。

代谢性肌病

一组由于遗传缺陷导致肌肉能量代谢异常的疾病,包括:

  • 糖原贮积病:如 McArdle 病(V 型糖原贮积病),由于肌肉糖原分解酶缺乏,导致运动不耐受、肌肉疼痛和痉挛。
  • 线粒体肌病:由于线粒体功能异常导致能量生产不足,表现为肌肉无力、疼痛和运动不耐受。

这些疾病通常在运动或体力活动后症状加重,因为肌肉无法产生足够能量满足需求,可能导致肌肉组织损伤。

肌营养不良症

一组遗传性进行性肌肉疾病,特征为进行性肌肉无力和萎缩。虽然疼痛不是主要症状,但肌肉无力可能导致代偿性肌肉过度使用和关节应力异常,从而引起疼痛。包括杜兴氏肌营养不良、贝克型肌营养不良、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等。

对于有肌无力家族史或运动后异常疲劳、出现茶色尿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以评估遗传性肌肉疾病的风险。若确诊患有这些疾病,需避免剧烈运动和高温环境,防止诱发严重的肌肉损伤和横纹肌溶解。

6.其他原因

药物引起的肌肉疼痛

某些药物可能引起肌肉疼痛作为副作用:

  • 他汀类降脂药:用于降低胆固醇,约 10 – 15% 的患者可能出现肌肉相关副作用,从轻度肌肉疼痛到罕见的严重横纹肌溶解。
  • 某些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或抗病毒药物(如用于 HIV 治疗的齐多夫定)
  • 化疗药物:某些癌症治疗药物可能引起肌肉疼痛和无力。
  •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和无力(类固醇肌病)。

药物引起的肌肉疼痛通常在开始用药后出现,停药后减轻或消失。若服药后出现无法解释的肌肉疼痛,应及时咨询医生。

心理因素

长期焦虑、抑郁或压力过大会导致肌肉持续紧张,引发颈肩、背部甚至全身疼痛。心理应激可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加剧疼痛感受。这种疼痛通常部位不固定且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可能形成疼痛 – 紧张恶性循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慢性应激状态也与广泛的肌肉疼痛有关。

慢性疲劳综合征(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ME/CFS)

一种复杂疾病,特征为极度疲劳,不能通过休息缓解,并伴有肌肉和关节疼痛、睡眠障碍、认知问题以及站立时症状加重(直立不耐受)。疼痛是主要症状之一,表现为广泛的肌肉疼痛和关节痛,但没有红肿炎症表现。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系统异常和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有关。

肌筋膜炎(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一种常见的肌肉疼痛疾病,特征为肌筋膜触发点的形成,这些是肌肉内高度敏感的点,按压时会引起局部和牵涉到其他区域的疼痛。肌筋膜炎可能影响单块肌肉或多个肌肉群,导致广泛的疼痛模式。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85% 的门诊疼痛患者都涉及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甚至 95% 慢性疼痛病人也与此关联。

其他原因引起的全身肌肉疼痛特征:

原因类型典型代表疼痛特征管理策略
药物副作用他汀类降脂药用药后出现,对称性近端肌痛调整用药,必要时停药
心理因素焦虑、抑郁部位不固定,伴有紧张感心理治疗,放松技巧,抗焦虑药
慢性疲劳综合征持续性疲劳伴疼痛全身肌肉疼痛,活动后加重节奏管理,对症治疗,认知行为疗法
筋膜炎触发点疼痛局部压痛点,可引起牵涉痛物理治疗,触发点注射,冲击波治疗

诊断与治疗方法

何时应该就医及诊断方法

出现全身肌肉疼痛时,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疼痛持续超过 1 周不缓解或进行性加重;伴随发热、皮疹、体重下降或关节肿胀;肌肉疼痛伴肌无力或尿液变色(可能提示横纹肌溶解);夜间痛醒或疼痛严重影响日常活动;长期服药后出现的肌肉疼痛。

诊断全身肌肉疼痛的原因通常需要综合多种方法:

  • 详细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了解疼痛特征(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加重 / 缓解因素)、伴随症状、既往病史、家族史和用药史。体格检查包括评估压痛点、肌力、关节活动度和神经系统检查。
  • 实验室检查
  • 血液检查:血常规(排查感染)、肌酶谱(如 CK 评估肌肉损伤)、炎症指标(ESR、CRP)、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检测等。
  • 尿液检查:检测肌红蛋白尿(提示横纹肌溶解)。
  • 内分泌和代谢指标:血糖、电解质、维生素 D 水平等。
  • 影像学检查
  • 超声检查:评估肌肉、肌腱和软组织情况。
  • MRI:可检测肌肉炎症、水肿和脂肪浸润等变化。
  • CT 扫描:评估骨骼和关节问题。
  • 特殊检查
  • 肌电图(EMG)和神经传导研究:评估肌肉和神经功能,鉴别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损害。
  • 肌肉活检:对于疑难病例,取肌肉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是诊断某些肌肉疾病的 “金标准”。
  • 基因检测:怀疑遗传性肌肉疾病时进行。

治疗策略

治疗全身肌肉疼痛需针对病因采取个体化策略:

  • 病因治疗:这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感染性疾病需抗感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需免疫调节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甲状腺功能减退需要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糖尿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电解质失衡则需针对性补充缺失元素。
  • 疼痛管理
  • 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萘普生)用于消炎镇痛;抗惊厥药(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有效;抗抑郁药(如度洛西汀、阿米替林)可调节疼痛传导通路,对纤维肌痛尤其有效。
  • 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包括热疗、冷疗、经皮电神经刺激等)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肌筋膜炎等软组织疼痛效果显著;针灸、按摩和手法治疗也可能有帮助。
  • 康复和功能恢复
  • 循序渐进的活动:适当的低冲击有氧运动(如游泳、步行、stationary cycling)可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提高功能。
  • 拉伸和强化训练:针对性的拉伸可缓解肌肉紧张,逐步的强化训练有助于支撑受损结构。
  • 休息与活动平衡:避免过度休息导致肌肉萎缩,也要避免过度活动加重症状。
  • 心理支持:对于慢性疼痛患者,认知行为疗法(CBT)可帮助改变对疼痛的认知和反应;正念减压(MBSR)等放松技巧有助于管理疼痛带来的应激反应;支持小组提供情感支持和实用建议。

治疗慢性肌肉疼痛通常需要多学科团队合作,包括风湿科医生、疼痛专家、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和心理医生等,共同制定全面的管理计划。

预防与管理

预防和有效管理全身肌肉疼痛需采取综合措施,涉及生活方式调整、合理运动、饮食管理和心理调适等多个方面。

  • 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活动: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正常生物节律和免疫功能,减少疼痛发作。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工作和休息平衡。适度运动是预防和管理肌肉疼痛的关键,每周进行 3 – 5 次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瑜伽、太极或步行,可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耐力,减轻疼痛。运动前后做好充分拉伸,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各至少 10 分钟,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引发肌肉损伤。
  • 均衡饮食和充足水分:均衡饮食对维持肌肉健康至关重要。增加富含镁元素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坚果、豆类和全谷物)摄入,镁参与肌肉收缩和放松调节,缺乏可能加剧肌肉痉挛和疼痛。确保足够的维生素 D 和钙摄入,维生素 D 不足与慢性疼痛相关,适量日晒(每天 15 – 20 分钟)或补充维生素 D 可能有益。保持充足水分,脱水会加剧肌肉痉挛和疼痛,特别是在炎热天气或运动时。
  • 压力管理和心理调适:长期压力会导致肌肉持续紧张,加重疼痛。通过冥想、深呼吸练习、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方式减轻压力。培养兴趣爱好和良好的社交支持网络,有助于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提供情感支持。对于慢性